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真实的中国农村:谁在种地?

    信息发布者:xu18039915485
    2018-09-22 13:44:47   转载
    “70后”不愿种地“80后”不会种地“90后”不提种地


    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:种粮大户开着先进大机械种地,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,你真的不见得清楚。




    谁在种地?


    皮肤黝黑,青筋突出。这是张文明最突出的外貌特点,很符合大多数人对于农民的印象。没错,他就是河南省司寨乡平陵村的一名农民。


    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,没有打击到张文明,“一麦一秋,玉米不行还有小麦背着。况且咱这年纪,不种地还能干啥?”


    但这位65岁的庄稼人却有自己的担忧:“按现在的行情,往后我干不动了,谁来种地?”




    这并不只是张文明一个人的担忧。以平陵村为例,这个村子共有550户人,4900亩地,然而“55岁以下的,田里几乎看不到了”。老人和妇女,反而成了种地的“主力军”。


    仍在种地的这些农民,大多抱着“挣俩活钱儿”的平凡想法,“不指望种地致富”。


    李成,也是平陵村的一名农民,他将家里的12亩承包田交给了儿子,但是他知道,如果不是儿子身体不好又没手艺,根本不会在家种地。


    劳动力严重不足这一问题,可以以“土地流转”的方式减缓。但是土地流转却在平陵村等许多村子遇冷。原因有二:一是,平陵村的土地租金太低,还不如种地挣钱;二是,农民总是有“土地情结”,种着地一年的口粮都能有保障。


    但是“土地流转”在不远的僧固乡东史固村却大受欢迎。


    在这里,出让土地后刨掉成本,纯收入还有1500元,而流转租金只有1000元。但其实“自己种地还是比流转出去划算”,这是东史固村农民刘开生的说法。可见在这里,土地流转只是个无奈之下的选择。


    “别说儿子不愿意种地,就是愿意他也种不了。”因为有一次刘开生让儿子去浇地,折腾半天也没弄成,最后还是他办事回来赶到地里才弄出水来。




    谁能种好地?


    其实单看产量,个人种地和规模经营相比,并不算低。但现代化设施的推广,个人种地却出了一些问题:


    1、老人很难支撑现代产业2、质量开始出现一些问题


    与此相比,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就明显多了:人力成本降低;较大规模种植能有效增加收益;批量种植能提高质量……


    农业后继乏人,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。快速成长的种粮能手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。新兴主体的困惑


    有调查发现,玉米价格的下跌,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:承包的规模越大,风险也就越大。


    经营压力加大,土地退租的苗头就随之出现了。河南新乡延津世纪富合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